賴廉士逃出深水埗戰俘營

賴廉士(Sir Lindsay Tasman Ride)在香港保衛戰時於香港大學醫院搶救傷者,被俘後和很多英軍將士一樣,被日軍押解往深水埗戰俘營。當時戰俘營衛生條件惡劣,缺乏糧食,很多人餓死或感染了疾病。賴廉士權衡過留守和逃走的風險,認為留在戰俘營裏死亡的機會更高,決定逃獄,和營友商量之後,有三名營友參與逃走的計劃。他們每日觀察日軍巡邏的時間,和留意到海面上有華人的舢板,定好計劃之後,帶備地圖和小量食物,在 1942 年 1 月 8 日展開逃亡。晚上九時戰俘營的燈光熄滅,他們四人偷偷坐上舢板,撐往荔枝角登陸,然後穿著青山道和大埔道,避過日軍的巡邏,攀山越嶺,中途躲避搜捕、經歷迷路、大雨、扭傷等等難關,經過尖山、獅子山、小瀝源、馬鞍山梅子林、茅坪等地,終於在 12 日晚上到達西貢。其時中共遊擊隊在日軍南侵之後,已尾隨潛入新界北部和西貢半島。接觸到賴廉士四人之後,遊擊隊領導人江水為他們提供飲食,並宣傳中共遊擊隊的過去和成立的宗旨,在 14 日早上安排了船隻,從西貢北企嶺下海出發,橫越大鵬灣,到達沙魚涌附近的土洋村,之後帶領他們北上,終於在 18 日到達國軍駐守的惠州惠安醫院。這是賴廉士第一次和中共遊擊隊打交道,也成為英軍服務團和東江縱隊既有合作、亦有猜忌的複雜關係的開始。

以下是按照 Elizabeth Ride Collection: Lindsay Ride’s Escape Report 的資料製作的 Google Map,可以點擊每一個位置觀看更詳細的紀錄。本文的英文版本亦收藏於 Gwulo.com 網站。

鳴謝

Elizabeth Ride 女士是賴廉士的女兒,為了幫助保存英軍服務團的紀錄,不遺餘力,現在 E.R. Collection 可以在 Hong Kong Heritage Project 幾及香港大學圖書館可以找得到。在此非常感謝 Elizabeth 在電郵上屢次提供重要的資料,另外也多謝 Gwulo.com 的網主 David 介紹,以及 HKHP 的 Clement Cheung 和各位員工的協助。

簡介

在 1997 年之前,香港每年都會紀念二戰重光,紀念為保衛香港而血戰的英聯邦軍人,包括英國、加拿大、印度、本地華藉英兵等等。而 1997 年之後,港共政府卻開始誇大東江縱隊(中共遊擊隊)在淪陷時期的貢獻,而英軍服務團的努力卻往往被忽視。為了公正地展示香港歷史的真貌,本人及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建立這個網誌,研究當時各派遊擊隊及地下組織在香港及廣東鄰近地區角力的情況。

香港在日本侵佔之後,有幾股主要的勢力活躍於香港及廣東鄰近地區。首先是日本軍政府、以及汪精衛親日政府的軍隊及警衛,主要兵力集中在香港和廣州巿,以及廣九鐵路沿線。然後有中華民國(重慶政府)的政府軍,駐守在粵北,以韶關曲江為臨時首府,勢力最南達到惠州淡水(即現在的惠陽)。韶關一直堅守到 1945 年 1 月才淪陷。而國軍之中亦有分不同派系,在廣東的國軍主要有黃埔系、粵系及桂系的將士。同時整個廣東南部有很多股遊擊隊,最初惠州以南多數是獲國軍承認的官方遊擊隊,包括有蕭德強、梁永元等等帶領,國軍給予金錢和軍火上的支援。亦有非官方承認的民間遊擊隊,當中有共產黨曾生、蔡國樑等等發起的「廣東人民獨立遊擊隊」,在日軍進入香港之後,即尾隨潛入新界北和西貢一帶,成立「港九獨立大隊」。這支遊擊隊到了1943年打敗和招降了大鵬半島上的國軍遊擊隊,才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共領導,自稱為「東江縱隊」。故此在廣東一帶,東江縱隊其實只是眾多遊擊隊其中之一。

而英軍服務團(British Army Aid Group)則是一批前英軍組成的間諜情報組織,其成員包括前英兵以及華藉英兵,有不少是從戰俘營自己逃走出來的。賴廉士爵士(Sir Lindsay Tasman Ride)在 1942 年初和他的三位戰友從深水埗戰俘營逃走,穿越九龍和新界的山區,在中共遊擊隊的協助下坐舢板離開西貢,經大鵬灣到達惠州。賴廉士往重慶報告之後,回到廣東成立英軍服務團。英軍服務團在韶關曲江、桂林、惠州、澳門都有情報站,並不斷派人往返香港刺探日軍情報。英軍服務團成功策反太古船塢的工人,癱瘓了日本海軍的維修,並且協助美國空軍辨認日軍來往的船艦。在1945年戰爭將要結束之時,英軍服務團派澳門站的梁昌聯絡到仍在赤柱戰俘營的輔政司詹遜(Sir Franklin Charles Gimson),詹遜搶先透過電台宣佈英國重新接管香港,其後夏慤將軍帶領戰艦 HMS Indomitable 進入香港,正式接受日本投降,令香港重新恢復由英國管治。是以香港的重光,英軍服務團的情報工作影響至深。

東江縱隊確曾從旁協助英軍服務團往返香港及惠州,亦曾解救過一位美國空軍克爾中尉(Donald W. Kerr)。但大多數逃走的英軍,是靠自己努力從戰俘營逃出,故此與其說是「營救」,只能說東江縱隊友善地提供了飲食,並安排水陸交通協助他們離開。往往被忽略的是,1941年剛剛淪陷之際,國民黨將軍陳策亦曾營救一班英軍將領。當時惠州以南仍然是國軍官方承認的遊擊隊為主,他們亦有協助接送英軍服務團往返。而中共的方東方縱隊在 1942-45 年間不斷擴張勢力範圍。1943 年因為日本成功佔領了廣九鐵路沿線,國軍撤退,造成地方勢力真空,以致東江縱隊迅速攻陷大鵬半島,打敗國軍遊擊隊,招降附近的「土匪」,並控制大鵬灣上的水路走私貿易,以此收稅牟利。這時候東江縱隊懷疑英軍服務團在幫助國軍一方刺探情報,於是和英軍服務團翻臉,更一度俘虜了英軍服務團成員,要由何禮文(Sir David Ronald Holmes)出面談判才獲釋。東江縱隊其實是按照毛澤東「七分發展,兩分應付,一分抗日」的方針辦事,抗日僅為了宣傳及外交目的,而更大部份時間東江縱隊都在和國軍官方支持的遊擊隊激戰,並互相指責對方為土匪。

東江縱隊亦曾犯下一些戰爭罪行,包括殺害三位天主教神父,在廣東各地進行「土改」。在日本投降之後,東江縱隊急於搶先受降,但日軍當然不願向非盟軍的遊擊隊投降。東江縱隊向已投降的日軍攻擊,此舉有違國際法,日軍反擊並向村民報復,造成銀礦灣屠殺的慘劇。東江縱隊亦在中共當權之後迫害一些以前與之作對的人。但我們也不能完全抹殺部份東江縱隊成員的努力,當中有不少為香港本地居民,很多是客家人。但本人認為,與其將之套入「中共帶領人民抗日」的愛國思想框架,不如以本土的視角去分析,去理解本地人怎樣為保衛家鄉而作出努力。

本網誌將以英軍服務團在戰時的情報資料為基礎,並以其它史料旁證,希望讓香港淪陷時期的遊擊隊歷史以較為客觀的面貌向大家展現。

(上圖右是賴廉士爵士 Sir Lindsay Tasman Ride,英軍服務團創辦者。來源:Australian War Memorial)